全球赌博十大网站
首页 >学部介绍 >小学部 >教育模式
对“启迪成长”的理论探析

(一)词意解读

  “启迪”中的“启”本义是开、打开的意思,如“启门而入”、“启窗而观”中的“启”均为此意。依此本义,“启”又引申为开导、引导、指点、启发之意。“启迪”中的“迪”也是开导、引导的意思。但“迪”与“启”不同的是,在现代汉语中不能作为一个独立词单独使用,不能组成动宾结构的词语或词组,只能与“启”组成“启迪”一词作动词使用。“启迪”作为一个汉语词语,是开导、启发的意思,它最早出现在《全球网络赌博平台》“旁求俊彦,启迪后人”的话语中。“启迪”与“启发”意思相近,前者含有后者之意,但前者有较多书面色彩,以往多用于正规的场合、大的方面,后者有较多口语色彩,以往多用于一般的场合、小的方面。本论题话语系统中不对此作严格的区分,根据语境和语感灵活使用,很多时候启发即启迪,启发性教育即启迪性教育。

  “成长”作为汉语词语,是指人、组织或事物向成熟或更好阶段发展的意思。如果讲人的成长,则包括着人的生理、心理和社会性素养三要素的发展,它既包含着人的生物性维度上的生长之意,又包含着人的社会性维度上的成长之意。

  “启迪成长”是在启迪下成长的意思。“启迪”是途径、手段、方法。“成长”是目的,也是结果。


(二)内涵探析

  “启迪成长”作为一个教育概念,是启外人率先提出的。这一教育概念揭示了教育的三个重要命题,即:教育的本质到底是什么?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什么?教育最重要最有效的方式是什么?


  1.教育即启迪,启迪即教育

  本文所探讨的教育特指专业化的学校教育。教育,作为人类特有的人作用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,其区别于其它人作用于人的活动的根本属性是它的启迪性,即它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启发、引导受教育者自主地朝着更好、更成熟阶段发展的活动。这一定义意味着非启发、非引导性的人对人的活动不是真正专业的教育活动,如灌输、命令、强制、逼迫、训斥、体罚、监控、机械训练等,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专业的教育活动。如果将教育划分成“劣质”和“优质”两类的话,启迪性是优质教育的主要特质,缺乏启迪性的教育当属于劣质教育。从专业标准来讲,可以肯定地说,没有启迪就没有教育!


  2.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生命成长

  教育的根本目的应指向人本身,指向人生命的日趋成熟,指向人生命意义的建构与创生。质言之,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生命成长!这里说的“人的生命成长”,是符合人生命规律的成长,是自主自愿的成长,是人格健全的成长,是潜能绽放的成长,是个性尽显的成长,是生命价值实现的成长,是后劲勃发的成长。“人的生命成长”是教育的唯一目的,也是“启迪教育”的出发点和根本旨归。

  在教育领域,与“成长”有关的词还有“成绩”和“成功”。首先,提升学生考试成绩,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——成绩如果是在科学的方法指导下(如启迪式教育)获取的,它是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有利因素(但不是目的!);如果成绩是用非科学的方法(如应试教育)获取的,它则是阻碍学生生命成长的“杀手”。总之,不管如何,提升学生考试成绩都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!其次,让学生仅仅在某些方面取得成功,也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——如果是对生命成长有利的“成功”,那么“成功”是促进人发展的“助推器”(但不是目的!),是推动生命成长的力量;如果是以牺牲学生健康成长为代价换取的“成功”,它则变成了伤害学生的“武器”。总之,不管怎样,取得成功也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!


  3.启迪教育是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根本方式

 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,事物的内部矛盾(内因、内力)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动力,事物的外部矛盾(外因、外力)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。只有外力被事物所吸收,成功转化为内力的时候,外力才能真正起到促进事物发展变化的关键作用。人的生命成长也是这样,它主要依赖其内生动力——不甘平庸,追求不凡;不肯止步,进取向上;不愿老旧,求异创新……这些都是人具有强劲内生动力的表现。而人的内生动力,不完全是自然生成的,尤其是身心尚不成熟的学生,其内生动力特别需要外在的激发、鼓励、启发、引导,而这些恰恰是启迪性教育的优势所在。启迪性教育是建立在和谐的师生关系基础之上的,老师的热诚鼓励和激励,会使学生“亲其师而信其道”,并因喜欢老师而喜欢老师引导的学习,学习的热情与动力就很强。启迪性教育不是强制的、灌输的,而是注重引导学生自我教育的,所以能有效引发学生自省、唤起学生自觉、激发学生自主、引导学生自探,能使学生向前向上的内生力量不断增强,进而促进生命的茁壮成长。而非启迪性教育——如强制教育、灌输教育等,由于不能激发学生的自主性、能动性,学生内心处于被动甚至抵触状态,所以教育成效就十分低下,学生必然不能获得健康成长。


版权信息:全球赌博十大网站 备案号:苏ICP备18069388号-1 技术支持:朗钧网络